李光普有个徒弟叫英师久,他问李光普自己的功夫练到什么时候才能差不多,李光普指着当时小河沿门前青石拴马桩上的几百斤石猴说:“你什么时候能把它打下来也就差不多了。”于是英师久跟着师傅练了一年,一年后真就一掌把石猴打了下来!
时光流转回20世纪初,津门霍家的少爷霍元甲发扬霍家拳法,不仅传承了中国的尚武精神,而且屡胜洋人武术高手。在霍元甲的组织和倡导下,上海成立了“精武体操会”,武术在中华大地又一次勃兴。
四海之内皆兄弟,其实关外的尚武情形一样热闹。在沈阳,习武之人连绵不绝,武林高手层出不穷。
沈阳自古尚武之风甚盛,清末就有李光普、孙禄堂、霸州李随徐世昌在此坐镇,后又有程有功、傅剑秋、宫宝田、骆兴武等来沈阳传武授徒,而练通臂、八卦、戳脚翻子和摔跤的场子在沈阳更比比皆是。许多闯关东的武林高手都是在沈阳打出了自己的天下。他们同样有着侠肝义胆,同样身怀绝技,同样尚武修身。正所谓: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疯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晨报侠客行!
第一回孙禄堂拳打大力士
1909年的沈阳城,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洋人的气焰颇为嚣张。是年,俄国及欧洲格斗冠军、大力士、拳击家、柔道家彼得洛夫途经沈阳,在沈阳摆下擂台,并夸口天下无敌,拳打中华武林。
闻听此言,一个人义愤填膺起来,此人便是当时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的幕宾孙禄堂。孙禄堂是中国著名武术家,他曾从李魁元(一作“垣”)、郭云深学形意拳,从程廷华学八卦拳,从郝为桢学太极拳。后来他以太极为基础,融会三家之精髓而创孙式太极拳,在国内外均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盛誉。
孙禄堂听说了彼得洛夫的狂言后,决定前往打擂。而擂台上的彼得洛夫,身材高大、肌肉块块隆起,站在擂台中央宛如一座铁塔。他为了显示武功,把铁链套在身上,一运功,即把铁链节节崩裂。
正当彼得洛夫口出狂言时,孙禄堂跳上擂台应战。彼得洛夫见孙禄堂是个文弱书生,便没把对手放在心上。两人约定,彼得洛夫先打孙禄堂三拳,孙禄堂再打彼得洛夫三拳。彼得洛夫用足劲,第一拳打在孙的小腹上,没有反应;接着又猛击两拳,孙禄堂仍如泰山一般,巍然不动。原来孙禄堂用的是气功,把气沉入丹田,故小腹坚硬如石。
按理,彼得洛夫打过三拳后,轮到孙禄堂打彼得洛夫了,但彼得洛夫慌了手脚,于是,企图作垂死挣扎,就怪叫一声,扑向孙禄堂,孙禄堂见他来势凶猛,就运用内家拳的化劲法把它化掉了。这样,你来我往,只几个回合,彼得洛夫就被孙禄堂一拳打下了擂台。台下掌声雷动,高呼打得好!这一战在当时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
第二回李光普授功击石猴
“随意伸出一只手,没人能推动半分,与人动手只能用三分劲,再多出一分劲,就会要人命。”这就是当时老沈阳人对武林高手李光普功力的评价。
沈阳可谓是八卦掌的“老窝儿”,而李光普正是最早挟八卦掌绝技出关并传播于东北地区的侠士。清末民初,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聘请李光普为奉天(即沈阳)探访局局长(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
当时,沈阳太清宫有一名叫李凤久的人精通拳剑,自称没遇过对手。而李光普与他搭手问掌,只稍一发劲,就将其打得跌倒吐血。李光普传下来了练习掌力的功法,名曰“打颤板”,取厚松木板一块埋于树下或墙根前,以八卦掌法击之,日久功夫自深。据说,李光普的掌心凸起皆因“打颤板”练成。而“打颤板”的功法也被沈阳武林界的众多门派借鉴。
李光普有个徒弟叫英师久,他问李光普自己的功夫练到什么时候才能差不多,李光普指着当时小河沿门前青石拴马桩上的几百斤石猴说:“你什么时候能把它打下来也就差不多了。”于是英师久跟着师傅练了一年,一年后真就一掌把石猴打了下来!
第三回陈明洁运气挡铁腿
太极十年不出门,心意一年打死人。
此处“心意”乃心意拳是也。心意拳以山西戴家为正宗,而戴家心意拳传人中功夫最深者姓陈,他就是辽宁武林中赫赫有名的陈明洁。陈明洁从不在大庭广众前练拳,行事更是出人意表,来无影去无踪,实为大侠风范。
一日清晨,有人请教陈明洁太极剑的用法,陈明洁找来两根树枝当剑,两人各持一枝,陈明洁说:你可以用最快的速度,用任何招式来进攻。
对手身形一晃,剑就直接进来了,陈明洁的身腰步形一丝没动,手一抬就粘住了对手的树枝,对手刚一动剑的念头,陈明洁手一扬,就把对手两脚离地连剑带人凌空粘了起来,陈明洁的这一手法赢得了周围练家的一致赞叹:用剑粘剑已属不易,用树枝粘剑更难,而用树枝粘树枝则闻所未闻,因为一是树枝软,二是有弹性,一点外力都用不上。
又一日,陈明洁已年近八十岁,有一位在辽宁武术界颇具声望和地位的人物,以某一门派掌门人的身份到家里向陈明洁“请教”。这位练了五十年功夫的高手,先以拳法向陈明洁“请教”,被陈明洁以戴家心意拳中崩拳的压、搓、顶技法弹出后,来人问:能不能用腿?陈明洁知道他练了一辈子腿,就说:两人交手还分拳脚吗?那人抬腿就踢,腿上的功夫十分了得,眼看就要踢到陈明洁的身上,在这一刹那,只见陈明洁的身子微微一颤,那位掌门人就被从屋里弹到了厅堂。
第四回王庆斋一剑定乾坤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太原街的生生照相馆橱窗里,悬挂着一幅老者的肖像。飘逸的长髯、炯炯的双目、鹤发童颜的气质令人心生赞叹:好精神的老爷子!这就是人称“王大胡子”的辽宁省武术协会原副主席、螳螂拳大师王庆斋。
王庆斋1906年生人。少年时期学习地功、长拳等,后拜各地名师学习七星螳螂拳、少林螳螂拳、杨式青萍剑、罗氏断门枪。32岁那年,王庆斋在沈阳设馆授徒。那个年代从事职业武师也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由沈阳武道振兴会对申请人拳、刀、枪、剑、棍进行严格考核,确认资格后方注册发照,才可以开设武馆,即俗称的“拳坊”。
话说1947年,在沈阳主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东北武术擂台赛。王庆斋独步擂台之时,一个很有势力的拳师纵身跳上前来。三招两式,王庆斋便以竹剑多次点中对方手腕,哪承想裁判却佯装“没看到”。王庆斋情急之下,一个枯树盘根斩断了对方跟腱。看到对方瘫倒在地,王庆斋把竹剑一扔,冲裁判喊了句“这回你们看到了吧”,就飘然下台去了。全场为之愕然,继而议论纷纷。大会最后评判王庆斋获胜。
虽说武功盖世,当上辽宁省武术协会副主席的王庆斋待人却越来越懂礼节,言谈举止亦很儒雅。时常有人找上门来较量,王庆斋从不轻易动手,动手也是点到为止。比如讲擒拿,王庆斋就说过,“擒拿莫轻用,轻了你不信,重了就伤人,还是各自练练吧。”本报记者马光沈阳市武术协会对本文亦有贡献
慓悍义气尚武精神中的沈阳民风
在沈阳北陵公园的不远处有一座十分普通的雕塑,而就是这座普通的女性雕塑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坐标,这就是新乐文化遗址。
在这里曾发现新石器时期的鹏鸟图腾,这一原始部族悠久的“敌血”习俗恰恰证明了沈阳这座古城在远古时期便已凸显勇武强壮的根性,正如后来梁启超所说:“中国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
尚武的满洲八旗
在明末清初时,当时以牧耕渔猎为主的满族总人口不过数十万,全体青壮年都编入八旗为兵,父老子继,家属也由旗内供养,官兵上阵无后顾之忧,且从小就在放牧中练习骑射技能个个弓马娴熟。清王朝以武功夺得天下,故皇室尚武之风犹盛,皇族成员人人弓马娴熟,佩带武器成为一种时尚。
而作为清王朝开国之初“龙兴”之地的盛京(今沈阳),习武练箭之风从未中断,满洲八旗的这种尚武之风对后来沈阳慓悍、豪壮的民风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感性十足豁达豪爽
武术一招一式讲究精准,不能有花架子,这也使得沈阳的民风朴实憨厚,讲究义气,为了朋友宁愿两肋插刀。
久远的尚武之风让沈阳人同样感性十足且豁达豪爽,以沈阳市武术协会会长孙凤祥为例,虽然并不熟悉,但“看到人家对武术热爱,我就愿意拿出钱,给他们买衣服、买器材,学武之人不能器量狭窄。”
目前,孙凤祥已将自己多年的习武心得凝练成“凤祥八步拳”,并免费对部分中小学校进行培训,希望沈阳的尚武之风能够代代相传。本报记者马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