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馆简介 | 深圳市体育中心
学太极 :QQ:232555688 QQ群:101556258
太极拳列入人类非遗名录工作表现突出!
2021年后开课通知
新年快乐
传承陈氏太极,品鉴习酒佳酿!
我们走进山野,让太极拳回归自然
2021元旦期间,快乐练太极拳
毛子讯老师的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太极拳发祥地河南温县陈家沟夜景真美丽
太极拳世界申遗成功了!
重操旧业,回归中医的魏勰老师
东莞黄江芙蓉寺自驾游(图)
历届国际太极拳年会(交流大赛)史料
13年【青少年暑假太极拳培训班】开始报
【最新优惠】只要5000元学习正宗传统太
关于举办深圳市第十届传统武术比赛的通
民治分馆(图)
青少年练习太极拳的好处
中国武术中段位、初段位批准名单(河南
热烈祝贺陈氏太极拳养生馆沙井分馆隆重
魏勰老师在东门教授陈氏太极拳(图)
特别重要通知
魏氏家传癣药膏——牛皮癣的最终解决方
拳馆搬回体育场——隆重通知
德贵养生酒
你想学太极拳吗?欢迎来馆免费体验
端午节三天(7--9号)报名,8折优惠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练太极拳的益处
深圳市众康集团领导来深圳市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推手训练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0755-83100206
13510359683
 
您当前位置:深圳太极网 > 太极新闻 > 正文
文武推手大论太极(图)

  6月21日,著名学者王立群(左)和陈正雷“切磋”太极拳。当日,太极与奥运同行系列活动在郑州举行,著名学者王立群和陈氏太极拳领军人物陈正雷一起就“太极文化与养生之道”和太极拳爱好者进行交流。新华社记者赵鹏摄  来源:新华社

    核心提示

      6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河南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太极拳究竟蕴含了什么样的文化含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太极拳给人们带来了什么?21日晚,央视百家讲坛三大主讲之一,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中国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正雷,一文一武,就太极拳的文化底蕴、传承以及如何保护和发展进行了精彩对话。

    太极拳:东方武术的文化符号

      6月21日晚,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龙山,在省博物院音乐厅当众表演了一套太极拳,这是他学练中国功夫20年后又重新选择的一种中国武术。太极拳,目前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广为普及和受欢迎的健身养身方式。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是明末清初陈家沟陈氏家族第九世子孙陈王廷所创始,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陈氏太极拳问世之初,只在本家族内部传承,后来,打破传统家规,吸收外姓弟子入室习拳,其中杨氏太极拳始祖杨露禅就是习练陈氏太极拳的外姓第一人。自此以后,太极拳流行于世,又衍生出武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和氏太极拳等多种流派。

      尽管太极拳发展迅速,传播广泛,但是太极拳的深厚文化积淀,才是被普遍视为中国武术中最为与众不同之处。

      王立群认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最早在《周易》中就提到了太极。在《周易》中,太极是作为宇宙生成的一个初始的混沌阶段,然后由太极演化出来阴阳,然后再由阴阳到五行到整个的世界。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太极就是宇宙生成的一个前提。

      陈正雷则从武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太极拳是符合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转换原则文化的一种练习方式,而陈氏先祖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依据阴阳学说和中医的经络学说,综合性的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性质、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特点,以及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和大自然运转规律的拳术运动。

      太极拳的演练风格也颇有深意。陈正雷表示,太极拳讲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慢胜快,以少胜多,以巧胜拙,最忌以拙力死拼滥打,最忌硬顶硬抗。

      对此,王立群认为太极拳意非常符合老子的哲学。“太极拳包含的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非常多,比如刚柔,比如强弱,比如阴阳。我们在学太极拳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古语,其实很多属于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

      事实上,国内众多专家早就注意到了太极拳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纷纷撰文发表观点。太极拳被公认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生、对宇宙的悟解,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受人追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陈氏太极拳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陈氏太极拳被河南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也进一步阐释,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此种文化遗产的诸多形式受到文化单一化、武装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人口外流、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威胁,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事实上,中国很多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的各类民间艺术,也正处于濒危状况。

      一个典型事例是,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在中国戏曲界被称作是一个“化石”品种。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但在今天,昆曲局面岌岌可危,观众越来越少,全国6个昆曲剧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员培养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

      然而,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太极拳却受到了非同一般的追捧:陈正雷自20多岁开始授拳,30多年走过了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果算上跟着光碟和书本学习的人,那跟着我练拳的大约不下100万人吧。”

      据粗略统计,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5亿人练习太极拳,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人正欲加入。

      太极拳独特的魅力令人玩味。对此,王立群认为,太极拳之所以如此受人喜爱,是和它的健身养生功用逐步加强分不开的。“在中国所有的武林门派自身发展中,太极拳最及时地找到了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契合点,也就是与时俱进。”

      王立群表示,太极拳初步创立的时候也是技击为主,但是发展过程中,为了传播,随着现代科技、现代军事的发展,人们利用徒手搏斗的机会少了,而另一方面,人们健身养生的意识增强了,太极拳刚好适应了这个变化,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在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太极拳应该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王立群说。

 

 少林寺与陈家沟:两张“名片”

      在河南,登封少林寺和陈家沟太极拳被称作是对外宣传的两张文化“名片”。然而,这两张名片的境地却大不相同。

      毋庸置疑,近几年,少林武功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策划下,宣传攻势凶猛,拳王大赛活动不断,急剧提升了少林寺的声望。而登封少林寺因为拥有一个拳,有一个寺,再加上一部《少林寺》电影,目前在全球盛名远扬。在某种程度上,少林寺已经成为河南的一张“脸面”。少林武功借此又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与少林功夫有关的旅游景点有70多处,每天到此参观旅游的达数万人。

      如果说少林武功借助“少林寺”这个着力点,迅速提升了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反观太极拳,即使是在风靡全国的背景下,陈家沟却依然显得有些沉寂。

      “陈家沟在包装和宣传上远远落后于少林寺。”陈正雷坦承。

      其实,温县陈家沟虽地处偏僻,但同样富有文化内涵。温县的地理位置北靠太行,南濒黄河,离河洛文化的起源点只有8公里,这种文化熏陶养育了诸如韩愈等很多名人志士。而陈家沟历代就有习拳学武的风气,太极拳一直传承至今,而且家规严密,传承规范。

      2007年3月份,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全国武术、考古、民俗等方面的知名专家组成中国民间文化之乡评审考察验收组,专程对温县申报的中国太极拳发源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最后认定温县是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

      但令人惋惜的是,陈家沟人文景观多年前遭到破坏,保存下来的只是极少数,对于一个旅游地显然损失巨大。而对于太极拳来说,更意味着没有一个可以凭借的“着力点”来支撑。尽管国家和河南省先后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恢复保护,但毕竟重建尚需时日。

     “所以,陈家沟和太极拳不仅需要政府的扶持和保护,更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才能迅速提升其应有的地位和知名度,和少林寺一起真正成为河南省两张文化‘名片’。”陈正雷说。传承:普及和登堂入室

    在很多遗留下来的民间文化中,一些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被强调成“不可变化”,应该保持“原汁原味”,而这些观点常常成为争论的焦点。太极拳的发展面临同样的疑问,究竟该何去何从?

      王立群认为,国家体委颁布的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包括最近出现的太极操,这是普及推广。一方面是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国粹、国宝,另外一方面保存像陈氏太极拳这样原生态的品种。“我们更多的人是在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可以继续深造,可以登堂入室。”

      太极拳的发展显然需要传承有序,后继有人。事实上太极拳在其发源地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全市举办太极拳比赛,还举行中小学和农民比赛。

      而温县早在20年前就开始在中小学推广太极拳,所有的体育老师经过培训后给予太极拳上岗证,否则不允许代课,之后便由体育老师在学校里推广普及。

      此举令王立群颇为赞赏:中国中小学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一旦学会太极拳,不仅学生终身受益,对太极拳的发扬光大也是功德无量。

      普及太极拳的同时,陈正雷于2000年开设了太极拳馆,至今在全国已经有18家。他还计划组织出版太极拳文化丛书,筹建太极拳文化园,以推广太极精粹。

      对此,王立群也表示,文化传承的方式是要分不同的类型,陈家沟可以恢复一些地面上的遗存,这是一种传播方式。另外一种模式则可以通过办拳馆,通过媒体的宣传,通过陈氏太极拳世界各地的弟子去传播,同样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力量。

      但无论如何传承发展,太极拳本身首先是一种文化资源。王立群认为,这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应该严格区分开来,不能够把文化资源当做文化产业。其次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运作,应当有产业运作的一套模式。

      陈正雷则对王立群的观点表示赞同,作为一个传承人,“我们当然想把太极拳发扬光大,但产业化还是需要真正懂得做市场的人来帮助我们。”而这正是目前太极拳传承中迫切需要突破的环节。

      事实上,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其传承和弘扬,显然需要政府、专家和传承人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之发扬光大。“只有把自己的文化发掘好、发扬好、传承好,世界才会长久地关注我们。”王立群说。

  • 上一篇文章:热烈庆贺“深圳市代表队”喜获佳绩

  • 下一篇文章: 陈正雷:从传承太极拳功夫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  
    太极拳 太极 太极网 陈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养生馆 太极养生 太极养生馆
    陈家沟太极拳馆深圳分馆地址:笋岗路深圳市体育中心2楼8区
    联系电话:0755-83100206 QQ:232555688 QQ群:101556258 手机:13510359683 电邮:tjq@sztj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