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内在修养
太极拳的命名即来自于“太极”二字。从《无极图》、《太极图》看,古人均用一中空圆圈表示“无极”,示天地未开,阴阳未分之茫茫宇宙。体现在太极拳上,便是拳势未始之时,抱元守一,浑然无物之中始孕着阴阳变化,同时亦显示了太极拳的基本特征——圆。
太极拳的动静、刚柔、进退、开合等等均是阴阳变化的表现。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阴阳”和“虚实”。“取象于天”不仅仅是指动作走弧线,还包括刚柔相济来与“太极图”相合。若从整体来说,首先把练拳人身体比作“太极”,身体一动就分阴阳,次主动与主静相对相引,互为补充。从此来看,主虚静是练太极拳的前提,使人处于一种平静放松的精神状态,要求“心静用意”去练习,在运动中注重每个动作,是一种平静放松的心理表现。“实中有虚,动中求静”是分层次得静态,使我们的意念完全集中于求静这一点上,做到“心中无物,及其虚实”。
练太极拳要有一种虚怀若谷、恬静无欲的平和心境。太极拳论要求:要“气沉丹田,一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强调中气贯于肾中,收于丹田。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中对太极拳气做了精辟阐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得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指心意、精神、使气遍至全身,无微不到,并非以力行气,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这种心境贯于行拳之中,太极拳才会达到“外示安逸、内宜鼓荡”,“气如车轮”。
太极拳与心理学
太极拳主身心合修,练时必须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语见《行功心解》),才能尽其妙用。这练法纯以心理作用为根据,非常真实可信。人的精神力量是很强大的,它能使人的生理作用完全受其支配。
人体的神经作用,因为其与生理组织有中枢和末梢之分,所以受外界刺激会有感觉和知觉的不同。有感觉,是因为神经末梢受外界刺激而发生的一种单纯作用,初始时“无认识外物之力,如声感于耳,色感于目,以及臭味之于彝”,这都是生理上各种感官应该有的感觉。
而继感觉之后,人本能的就会想象,这就是知觉。知觉,是由感觉所产生的波动,经神经纤维而达到神经中枢所产生的想象的作用。知觉是人种种观念的发源地。观念与运动中枢有极密切的关系,例如想要那东西手就会动,看见酸梅就会流口水一样,都是人的观念驱使运动中枢所发生的生理现象。
太极拳各种姿势平淡无奇,练时又不许用力(未练拳术之入所用之力多是蛮力,在拳术中谓之僵劲)。初学的人不知道它的意义所在,容易厌倦,这是不利于心理调节锻炼的。《行功心解》第一句即说“以心行气”,就是练太极拳的最大要诀。刚开始练拳的人,总是认为太极拳,必须是老师传其精髓,否则弟子很难练到高深境界,这却是存在误解了。他不知道师傅的责任,只是教授他正确的方法而已,至于练拳者的功夫高深与否,只在于他是否按照老师所教授的正确习练方法而长久坚持。就如同“以心行气”一语,就是正确的方法,然而初学者大多不予重视。“如意欲行气,则应作行气想;如意欲沉重,则应作沉重想;如意欲沉气,则应作气沉丹田想”以此举一反三。
这种方法一旦明悟,就非常的简单,然而想要达到所想要的效果却不是一蹴而就。《十三势歌》上说“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党费功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想要见到效果,在练习的时候,就要时刻做到“以心行气”长久坚持下去,就必然有所收获。《太极拳经》“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等语,即与此意相符。
太极拳用意练拳,行拳炼气,虚静求心,以心行气,以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为修炼基础,心理状态与太极拳氧气合神统一起来,可实现对心理的调节作用。
联系方式
官方微信:cstjqysg
官方网站:www.sztjq.com
电话:83100206 13145899885靳云
地址:深圳市八卦岭543栋,东座2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