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生于公元581年,卒于682年,经历了北、周、隋、唐三个朝代,活了101岁,这在古代实为难得。
据史书记载,孙思邈93岁时犹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白首之年,未尝释卷”,晚年仍能从事著述。他的医学知识十分渊博,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医学名著。孙思邈之所以能寿至百年,正是其重视防病保健、讲究摄生之道并付诸实践的结果。
孙思邈非常重视精神调摄,并提出了十二个“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跟着他又相应地提出“戒十二多”,所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喜则忘错昏乱,多笑则脏伤: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欲则志昏,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悉则心摄,多怒则百脉不定;多乐则意溢,多恶则憔悴无欢。总之,七情内伤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内因,它会使人气滞神伤,脏腑功能失调,机体免疫功能减退,内分泌紊乱,其结果是诱发或加重疾病。
当然,所谓的“多”与“少”都是相对的。孙思邈有云:“无多无少者,得几于道矣。”虽已过了一千多年,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对于今人仍可资借鉴。 |